發布日期:2022-03-23瀏覽次數:2280
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作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是: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約30億千瓦,能源儲備體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重點城市、核心區域、重要用戶電力應急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計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 ——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3.5%。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開發利用規模進一步擴大,輸配效率明顯提升。電力協調運行能力不斷加強,到2025年,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左右,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5%。 ——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新能源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安全高效儲能、氫能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減污降碳技術加快推廣應用。能源產業數字化初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十四五”期間能源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新增關鍵技術突破領域達到50個左右。 ——普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人民生產生活用能便利度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電、氣、冷、熱等多樣化清潔能源可獲得率顯著提升,人均年生活用電量達到1000千瓦時左右,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城鄉供能基礎設施均衡發展,鄉村清潔能源供應能力不斷增強,城鄉供電質量差距明顯縮小。 展望2035年,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建成現代能源體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綠色生產和消費模式廣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 “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主要路徑是: ——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障安全是能源發展的首要任務,“十四五”時期我們將從戰略安全、運行安全、應急安全等多個維度,加強能源綜合保障能力建設。到2025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是關鍵,重點就是做好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能力的“加法”和減少能源產業鏈碳排放的“減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消費模式,到2025年,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科技創新是能源發展的重要動力,“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能源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推動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區域布局是: ——加快西部清潔能源基地建設。西部地區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都比較豐富,要繼續發揮好對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支撐作用。在發展思路上,要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把發展重心轉移到清潔能源產業,重點建設“風光水(儲)”、“風光火(儲)”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 ——提升中東部地區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水平。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為重點,加快發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電、海上風電等,推動更多依靠清潔能源提升本地能源自給率,開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轉型示范。 ——強化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優化能源輸送格局,統籌布局新增電力流,充分挖掘存量通道的輸送潛力,到2025年,“西電東送”能力達到3.6億千瓦以上。新建輸電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 “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相關產業亮點: ——加強安全戰略技術儲備。做好煤制油氣戰略基地規劃布局和管控,在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等前提下,穩妥推進已列入規劃項目有序實施,建立產能和技術儲備,研究推進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山西晉北、新疆準東、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氣戰略基地建設。按照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原則,提升燃料乙醇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非糧生物燃料。 ——加快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全面推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推進東部和中部等地區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建設,優化推進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陜北、晉北、冀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區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化開發,重點建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海上風電基地。開展風電、光伏發電制氫示范。 ——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統籌推進云貴川藏、青海水風光綜合開發,重點建設金沙江上下游、雅礱江流域、黃河上游等清潔能源基地,實施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等重大工程。依托存量和新增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火電“點對網”外送通道,推動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開發,重點建設黃河“幾”字彎、河西走廊、新疆等清潔能源基地。以就地消納為主,推進松遼、冀北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東南部沿海地區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