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3-11瀏覽次數:1942
全國人大代表焦云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雙碳”目標下,在“十四五”時期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向綠色低碳轉型、提升能源效率將是我國經濟能源結構調整的核心邏輯。
全國人大代表、寶泰隆董事長焦云表示,綠色低碳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舉措,做好“綠色低碳”這篇大文章,必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成長空間、新的創新引擎和新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圍繞“雙碳”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新能源,并加快高耗能行業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的步伐,推進國民經濟由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體系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轉型。
在當前形勢下,逐漸實現能源清潔化已是大勢所趨,而用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對我國產業尤其高能耗產業發展無疑是巨大挑戰。
我國能源消費以高碳化石能源為主,國民經濟體系中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占比較重,其不僅是“能耗大戶”,而且還處于能耗持續上升的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因此,高耗能產業實現降碳減排任務是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所在。
然而,高耗能產業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其對健全產業體系、穩定市場供給、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支撐作用,貿然施行“一刀切”、“運動式減碳”等激進措施,不僅不利于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影響到全國供應鏈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
在當前綠色低碳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同時實現高耗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與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名深耕煤化工行業的產業人,焦云認為,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動高耗能產業發展是解決其低碳發展、撇開高耗能標簽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實現我國成為制造強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焦云進一步表示,要實現高耗能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產業內縱向革新,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技術升級、技術改造等措施減耗降碳;二則是行業間橫向合作,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高耗能產業耦合發展,這也是目前業界在探索和重點籌劃的方向。
事實上,我國地域遼闊,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十分豐富且分布廣泛,且相關發電技術已成熟穩定,為發展新能源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在大型煤化工產業周邊配套建設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新型能源,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方式,因地制宜與高耗能產業結合,為其提供可再生能源電力,幫助其擺脫對傳統能源供電依賴的同時,更可并行發展電解水制綠氫,與高耗能產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和制多種化工原料,并進一步向下延伸發展醋酸、碳酸二甲酯等煤基化學產品,形成高質量、高效、清潔的循環產業鏈條。
可再生能源與高能耗產業耦合發展既從根本上改變對傳統能源需求的依賴,也將助力高耗能行業進一步達到碳中和,切實促進高耗能產業向高質量、高效率、低碳化發展。但這一耦合發展模式還存在投資巨大、風險較高等問題,致使眾多高耗能企業始終徘徊在推進邊緣。
為進一步促進敢于革新的高耗能產業加快完成低碳轉型,鼓勵高耗能產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推進的步伐,打消企業發展顧慮,盡早實現碳中和。焦云建議,國家可參考“東數西算”發展模式,將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耦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以自發自用、高峰補電、低谷受電,不影響國網正常運行的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高耗能企業給予減免“過網費”政策支持,提高高耗能企業布局、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降低高耗能產業低碳化發展的負擔,進一步促進高耗能產業實現高效、可持續發展。
轉載來源:金融界